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新闻中心天津法制新闻正文
都说监狱是一所特殊学校,津西监狱的这个特征更明显,服刑人员真正能够重新体会做学生的感受。据津西监狱监狱长吴锡利介绍,津西监狱是一所对离开看守所、转入监狱服刑的新入监罪犯进行集中关押和教育的功能性监狱,又被叫做天津市的“入监监狱”。
编者按:都说监狱是一所特殊学校,津西监狱的这个特征更明显,服刑人员真正能够重新体会做学生的感受。据津西监狱监狱长吴锡利介绍,津西监狱是一所对离开看守所、转入监狱服刑的新入监罪犯进行集中关押和教育的功能性监狱,又被叫做天津市的“入监监狱”。类似的监狱全国仅有3座。所有新被转入监狱的服刑人员都要先在这里“进修”两到三个月,每天上课学习,考试合格后才能被转到其他监狱服刑。在这里,惩治、改造的同时,还有充满人性的关怀,比如每个服刑人员的生日,都能得到一个漂亮的蛋糕。这是怎样的一座监狱?日前,带着疑问,记者走入这所监狱
早就听说现在的监狱硬件建设合理完善,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文明科学,日前,记者有机会深入天津津西监狱,亲身体验新时期的现代化文明监狱。
津西监狱离杨柳青镇不远,一片新建筑,带点欧式风格,前院有湖水,有花园,第一眼就颠覆了局外人过去对监狱那种阴森的印象。
庄重、干净的办公楼,巧妙地挡住了监区黑色笨重的大铁门。记者从外面进入,转过办公楼,才见那监狱特有的黑铁门。铁门、高墙、铁刺网,还有塔式岗楼内荷枪实弹的士兵,让人感到有一点紧张。尽管有管教民警陪同,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程序,提包、手机不许带,照相机、录音笔不许带办完一系列安检手续,终于进入了常人难以涉足的,服刑人员改造、生活的监区。
这座监狱的监区,主要是4座新建的高楼,前面是由楼房围成的一片院落。后面是一片宽阔的运动场。随行警官介绍说,服刑人员室内活动,全在这4座封闭、但又相互连通的楼房里;室外活动在楼后的操场上,如队列训练、体育竞赛和夏天的消夏活动等,去年还在这里举行过一场晚会性质的艺术演出。院子里很静,前院栽种着树木花草,初入一瞬间,恍有小区花园的错觉。抬头审视那楼房,4座楼楼顶部位分别嵌写着“炊场”、“习艺楼”、“会见楼”和“教学楼”,因为看不到暴露在外的铁窗,所以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座学校。
穿过院子,记者进入教学楼,一个场景令人吃惊:一间很大的教室里,一名老师正在讲课,台下120多名“学员”,统一着装,统一发式,安静得鸦雀无声。记者坐下来跟着一起听。老师姓郭,据说曾经是警官学校的老警察,如今给服刑人员讲教育改造课。一排排折叠式坐椅前面还有可供写字的台面,讲台上电教设备一应俱全。记者与陪同的警官调侃道: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学生们应该不会“厌学”吧?其实,记者深知,对于这里的“学员”来说,对他们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失去自由。
据说这大教室使用率挺高,每天上、下午全都不闲着,课程表贴在走廊的墙壁上,日行管理规范教育、远离毒品教育、时势政治教育和改造方向教育等,甚至包括国学教育,内容排得满满的,而且还要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重新学。
走出教室,隔壁就是图书馆。图书馆规模虽然不算太大,阅览室、书库一应俱全。书库内有书架七八排,正反两面装满图书,地上还有好多新书尚未上架。阅览室里有排杂志架,摆满《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新闻周刊》和《法律与生活》等杂志。
图书馆旁边,有一间警察办公室。记者好奇地往里看,两位管教民警正在一台电脑前忙着,一问方知他们是在编排报纸版面。旁边两位上了年纪的服刑人员在整理刚刚打印出来的报纸。津西监狱自办了一份小报,名叫《新起点》。记者饶有兴致地拿起几张来阅读,发现其版面设置、版式编排以及报道所用语言,颇有一点专业报纸的味道。其中5月15日的那一份,头版头条《我狱隆重举行“春的呼唤”主题联谊汇演》,写的是曾在津西监狱服刑的周平宇,刑满释放后在秦皇岛创办了韵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感谢昔日管教民警对他的教育和帮助,“五四”青年节那天,带着自己的文艺队伍来演出,给警官们演唱了《阳光路上》《不能没有你》等歌曲;还给服刑人员讲他自身改造的经历,鼓励昔日的狱友们重塑自我,再获新生。监狱里办报出人意料,这样的一篇报道更是让人感到惊奇,过去只知人们对母校充满感情,还从未听说过谁会对自己服刑过的监狱抱有感恩的心。记者刚在教室里还想:如此“教育”是否管用?看来这已有奏效的实例。
看完教学楼,去看炊场,即服刑人员的食堂。两楼之间要穿过一层监舍,正好也看看服刑人员的居室。
隔着厚重的铁门,带着记者正常采访的傅警官向里面的警察说明来意,认真仔细检查了记者的通行证后,我们被允许进入。中间一条长长的楼道,两侧一个个房间,公用淋浴房,公用卫生间,很像大学的公寓。记者细看右首第一间监舍,发现室内装置简单、利落。迎面一扇宽阔的塑钢推拉窗,窗台下一个白色橱柜,橱柜上立着一台液晶电视。电视两旁,是大学宿舍里常见的那种上下铺,蓝色的床单,干净平整,被子叠得四四方方,地面一尘不染。
所有监室,陈设一样,甚至连物品摆放的位置都一模一样。所有服刑人员,在记者看到的那个时间里,除个别如厕、洗浴者外,大部分端坐在监舍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不同的书籍翻看着,也有的在听警官讲着什么。傅警官说现在是自由学习时间,他们能够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也有的会由警察对组里的改造情况做讲评。
穿过监舍区,不等走到炊场,菜香扑鼻而至。等到炊场跟前,迎面先见一块很大的电子显示板,一周食谱、每日早中晚三餐内容明明白白显示在上面。研究其食谱,发现主食全是馒头、米饭;早点除了馒头,还轮换着配以小米粥、豆浆和番茄汤等;副食的花样也不少。炊场负责人说:“这菜谱每周一换,并且定期征求服刑人员的意见。”
进入炊场,记者有点震撼,原因是从未见过这么干净的食堂。所有锅盆碗灶,连同操作台、面案和运送饭菜的餐车,全是不锈钢制品,擦得锃光瓦亮,地面、灶台、煤气管道,不见一点油渍。菜炒出来了,放在几个大盆里,醋熘白菜,闻着就香;馒头也早就熟了,横平竖直地码成一个个长方形的馒头垛,或放在食品车上,或装在蓝色食品筐里,还蒙盖着洁净的屉布。
除了馒头,还有两位“面点师”烤制的面包。面包刚出炉,“面点师”往上面刷油,撕一块放嘴里,一尝味道真好。哪学的手艺?炊场负责人说:“我们这师傅,入狱前是天津某著名饭店西餐的大厨。”一周食谱里没见有面包啊?炊场负责人说:“是做给监区小超市的。面包属熟食,怕从外面进货不卫生,我们干脆自己烤。”
原来这监区里还有一个专供服刑人员购买生活用品的小超市,也有一些面包之类的零食。傅警官说,这超市可不比外面的超市,服刑人员每人每月个人消费额是设有上限的。而且,服刑人员是通过专门为他们设立的个人账户刷卡消费,家属要想明白他们生活费的去向,可以一目了然。
听说还有灶,自然也要去看看。灶的灶间比那边更干净。炊场负责人说:“尽管服刑人员中不多,炊事上我们仍旧是要严格独立。炊事员必须是;所购牛羊肉,必须是由阿訇屠宰,而且是专柜专放。”
炊场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说,炊场里的冷冻柜,有一个柜门是专用的。但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旁边一台立式的冷藏柜,隔着玻璃门,看到里面有两个大蛋糕,精致漂亮得跟外边商店里卖的一样,上面已写好某人的名字,还有祝其生日快乐的字样。“给服刑人员的?”记者问。炊场负责人说:“对,服刑人员来到监狱改造,虽然有亲人来探视,却经常会思念家人,尤其是在各种节日。还有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家在外地或其他种种原因,很少有家人来探视,我们就在各种节假日安排丰富的活动来稳定他们的情绪。每逢服刑人员的生日也给他们做一碗生日面。而现在那位西餐大厨有这现成的手艺,就干脆送蛋糕了。其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不忘亲情,好好改造。”
坐在图书阅览室里,记者想找几名服刑人员聊天。“找谁?”傅警官问。记者说,先找那俩过生日的。之所以这样说,是怕碰到专门被派来对付记者的。
片刻,留监服刑人员李某被主管警察带进来了。提及生日和蛋糕,不想他早就知道了,原来去年的今天他已在这儿吃过一个了。李某说:“生日蛋糕,若在狱外,算得了什么?可在这儿就大不相同了,咱是犯了罪的人啊,人家凭嘛给你做蛋糕?说明拿咱当人看。”说到对坐牢的感受,李某说:“以前觉得监狱是个挺可怕的地方,印象里就是那种大通铺,阴暗潮湿,可到这儿一看,不是想象的那样。心里踏实多了。”
46岁的唐某是个惯犯,也是应记者的要求被叫来的。唐某和记者说,这所监狱警察的直接管理做得特别好,所谓的直接管理就是涉及对服刑人员的劳作分配、生活安排之类,都是由警官来完成的,这就避免了有的服刑人员仗着自己能打会闹成为所谓的“狱霸”了。不过他也说,大学生在一个宿舍生活互相还会闹矛盾呢,何况是罪犯了。但如果有的罪犯之间闹了矛盾,警察都会立即处理,触犯监规纪律的还会受到扣分的处罚。说到这个“分”,在服刑人员的眼中可是最珍贵的。原来,现在服刑人员实行的是计分考核办法,无论是劳动改造,还是各种教育活动,都有一套详细科学的考核办法,服刑人员每天的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得分,这得分也是公开的,就在监舍的走廊里定期公示。经过公示后的得分会和他们的相应奖励挂钩,监狱也是根据这个得分来为服刑人员提请法院减刑的。
采访完几个服刑人员之后,记者开始采访狱警,搜集狱警和服刑人员之间的故事。
于博越,33岁,二监区警察,狱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他说,津西监狱是一座功能性监狱,即专收刚被判刑的罪犯,除女犯、少年犯外,被法院判决后的罪犯,先要被押送到这里来,集训式服刑2个月左右,接受新收教育,让他们适应监狱里的服刑生活后,再分配到其他监狱去服刑。因此这座监狱每周都要接收新犯人,有时一来就是好几十个。因此这座监狱的狱警就得具备一种特别的功夫,即从见到新收犯人的那一刻起,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其声色面貌、行走坐卧和眼神表情等,迅速判断出他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心里是否接受法院的判决,以及被捕之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底蕴等。按照监狱的规定,对于新收罪犯,主管警察必须要在当天完成首次谈话教育,明白他们的基本情况,及时制订改造方案。新收罪犯停留在津西监狱的时间很短,但因为是刚刚判决,他们的身份和心理的变化最大,有的绝望,有的破罐破摔,一定要尽快对症下药,才能帮他们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身份意识。
去年秋天的一个上午,于博越站在监区收押中心门外,等着接收新收犯。押送罪犯的警车开进大院,车门一开,下来一队罪犯。其中一个五六十岁,看上去苍老,目光茫然,神情颓废,但就在眼神对视的一瞬间,他给于博越的感觉是此人入狱前肯定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于博越走进收押中心,查阅罪犯资料时发现,此人捕前竟然曾是法官,即将退休时失足。偏巧,这名罪犯被分配在于博越名下。于博越带着他办完收押的所有程序,查体、查物、洗澡、更衣上楼后,于博越立刻提讯这名罪犯。俩人面对面,那名罪犯站得笔直,于博越让他坐下,他的眼神不由得一动。于博越知道,这样的新收犯,此时心理正是剧烈起伏的时刻,他要尽快地给他一种归属感,让他悬着的心落下来,安心服刑。坐定后,于博越开始了一场灵魂之间的对话。于博越说:“咱这次交流,是相互鉴定的一个过程。罪犯的身份是法律给你的,也是对你犯罪的惩罚。到了监狱,就要服从监狱的管理教育,这是你的义务”两小时,于博越没说一句我需要你做什么,但却打开了对方的心扉。对方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自己人生的经历和悔恨,于博越一言不发,默默地当着听众。他比对方年轻,但他是一个老练的狱警,他可以感觉到对方那一颗原本忐忑的心,开始一点点沉落下来,他要的就是这效果。
一经判决,被判决者社会、政治身份顿时出现落差,有的落差还巨大,如有的昨日还是某银行行长或某高校党委书记,今日就成阶下囚;有的昨日还是打击犯罪的警察,今日就被关进羁押犯罪分子的囚室,因此被判决者刚入监时,都会有一个适应期。于博越和同事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助那些新收犯尽快而又平稳地度过这个适应期,尽快地进入自己服刑人员的角色。于博越每4天值一个夜班,每次值班他都要和那位“前法官”谈心,不谈别的,就谈生活。时间不长,那“法官”就成了狱中的“改造积极分子”。
精彩的故事,于博越给记者讲了很多,比如怎样以柔克刚地对付暴力犯,如何对付具有严重心理问题、专门坑害政府工作人员、为此“五进宫”的惯累犯,等等。记者看出,这儿的警察就有这本事,不管罪犯有多么难管,他们都能在俩仨月之内,通过教育和感化,把他改造成一个懂规矩、明道理、比较合格的服刑人员。
怎样把监狱办得像个“学前班”?服刑前两三个月要到津西监狱来“集训”?带着疑问,记者正常采访了津西监狱副监狱长张鹏。
张鹏说,津西监狱是2008年平地建成的一座新监狱,也是天津市监狱局所属唯一一座新收犯入监教育监狱。为何要建这样的监狱?就为强化入监教育。过去的做法是,法院判决后,犯人直接去各监狱服刑,由于人员分散、时间不统一,难以组织起对新收犯强劲有力、深入而又系统的入监教育。所以,我们就建了一座专门用于入监教育的津西监狱。罪犯在津西监狱一般只呆两到三个月。我们把最近一段时间分成待训、培训、考核三阶段,同时设置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教育模式,通过讲课和听报告的方式,对罪犯进行法律和法规、监规纪律和经典国学方面的教育。最后我们要考核,考核及格的罪犯才能离开这里转到其他监狱去服刑。为了让罪犯尽快适应服刑改造生活,津西监狱这几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例如他们与天津市内各看守所合作,入监教育前移,把罪犯入监后必须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印成小册子发到看守所,使罪犯在入监前就对监狱知道,尽量缩短他们的适应时间。又比如,罪犯入监后,都要进行心理测试,给出改造建议,建立专门档案,随罪犯一起转到服刑的监狱。这就为其他监狱对罪犯进行相对有效的教育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受到服刑人员的欢迎。
至于为何要强化入监教育,这是新时期监狱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狱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前,监狱在对罪犯的管理上,要求是“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跟着社会的进步,党和人民对监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成为了考核监狱管理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监狱“惩罚和教育”这两大功能中,教育的功能更加强化,要加大教育的力度。而抓教育,就要从第一步开始抓起。万事开头难,罪犯应当怎样服刑?哪些是罪犯应有的权利?哪些又是必尽的义务?初次犯,即使那些之前与社会接触广泛的人,刚进来时都不了解。相反,那一时刻他们的抵触情绪最大,心理的巨大落差会衍生出很多问题,这时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成为监狱安全稳定的隐患,更会使监狱的教育改造效果大打折扣。津西监狱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让新收犯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针对少数对罪错和判决认识不清,情绪、心理波动较大的,除了由警察做教育,进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心理疏导外,津西监狱还会聘请律师、专职心理咨询专家,来监狱帮他们答疑解难,力争让所有新收犯最后全都心悦诚服地服刑,安安心心地改造。
看到记者不断感慨于监狱内设施的整齐完善,管理的严格规范以及生活上的关心关怀,张鹏说,罪犯因为触犯法律而入狱服刑、剥夺自由、名誉扫地、亲人间骨肉分离、接受劳动改造,这已经是刻骨铭心的惩罚。而我们的监狱在执行惩罚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造。把他们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警示社会,减少犯罪,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才是监狱执法的最终目标。因此,生活上的关怀,人格上的尊重,正是唤起罪犯珍惜生命、珍爱生活的起点,也给了他们重新面对亲人、面对社会的勇气。
谈到这里时,记者明白了那个名叫周平宇的人,为何刑满释放后还要带着自己的韵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义演,他不是作秀,而是对这个给予他新生的地方的感激。
离开津西监狱时已是傍晚,一天来在津西监狱的所见所闻都让记者难以平静。可以说,监狱的文明进步是法制社会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监狱,是一个无人情愿涉足的地方,但又是那些犯了罪的人不得不接受惩罚的地方。于是,便有了那些为了改造好罪犯呕心沥血、倾尽全力的监狱警察。于是,便有了如邓昌贵、何辰、武麒、王宝强、马四友这些监狱战线上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为服刑人员照亮了“新生”之路。向英雄们致敬!向所有奋战在监狱工作第一线的监狱警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