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六马路小学“大手拉小手,童绘上学路”活动上,小朋友们发挥丰富想象能力,以贴图等形式对二马路社区上学道路进行规划建设改造,描绘自己对通学路径的美好愿景。
开展儿童友好通学路径小课堂,推动形成安全有趣、便捷多层次的街道空间——类似这样的实践已经逐渐嵌入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近期,住建部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公开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份导则第一次为儿童友好成长空间该怎么样建设提供了“中国范式”。
去年,广州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纳入了 “十四五”规划及各相关专项规划。近日,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提出到2025年,广州将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区、儿童友好示范街道(镇)及儿童友好示范社区(村),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国内外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经验。近两年,国家层面的接连关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儿童友好城市的热情和期待。
7月初的越秀旧南海县社区阳光明媚,街道两旁坐落着成排红墙绿瓦的西洋风貌小洋楼,复古的双门木窗向外打开,别具中西交融的韵味。
由于惠吉西幼儿园场地有限,园方经常借用旧南海县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开展日常教学,社区微改造后,平整开阔的街道为幼儿园的儿童提供了开展体育锻炼的空间。
旧南海县社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著名红《三家巷》故事发生地原型就是社区惠吉东、惠吉西一带。围绕小说的情节和相关历史背景,社区设计建设了三家巷文化馆,不仅成为了社区党性教育基地,也成为儿童校外研学的好去处。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说,三家巷文化馆展厅同时还是社区儿童电影院,定期播放《鸡毛信》等红色儿童影片,成为许多家长儿童亲子观影的新选择。
旧南海县是一个微改造社区样本,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同时,通过微改造的细节为建设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创造了条件。
近两年,国家层面的接连关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儿童友好城市”的热情:城市怎样对儿童“友好”?“儿童友好城市”该怎么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州从搭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体系,到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再到如今专门审议《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一直积极谋划,有序推进。
“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以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为引领,搭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体系。”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中,确立“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总体框架,明确了儿童友好设施及空间的规划策略、总体格局等。区级总体设计中以城市街区、街镇等生活单元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儿童友好的要素配置和建设布局要求,详细规划中传导落实儿童友好总体要求,明确空间规模数量和布局。
特别是,结合珠江沿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央活力区(CAZ地区)建设相关工作,选址建设一批儿童友好重点设施,如儿童博物馆、儿童体育中心、市区级少年宫等。在国土空间总体设计的指导下,编制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导则》,提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出行空间-社区交往空间”四种类型儿童友好空间和设施类型及标准。
广州碧道体系“粤环”融入儿童友好建设理念颇得家庭青睐;二沙岛体育公园开辟儿童活动场地,打造儿童玩耍网红目的地;三眼井社区微改造,以绣花功夫营造口袋公园、顽皮公园等儿童友好的公共活动空间……“率先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构建儿童友好生活圈,以规划支撑公共空间友好、服务设施友好、出行环境友好以及社区交往友好的、有温度的儿童友好城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儿童友好城市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之中,即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区或城市的儿童友好度。
德国是世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慕尼黑是德国倡导“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最为成功的城市。近年来,我国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进行了大量规划实践,南京、苏州等地也明确“十四五”期间全方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儿童友好要有儿童参与,深圳在全国走得最前。深圳于2015年底就开始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区域标准,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单个领域向全域推进,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在人们看来,对儿童友好成为深圳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识。
中国城市规院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以社区案例分析指出,深圳高速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投射,是城中村、花园小区、新建居住小区混合拼贴,呈现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展特征。城市以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微更新、微治理的方式,以儿童友好的视角为触媒完成公共空间重构与激活。
作为广州制造业发展重镇,黄埔区很多工业型街道面临类似深圳社区的转型。在黄埔街金港华园社区,荔园图书分馆是附近家长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在此前一场社区微改造中,曾经的小仓库变成个性化迷你图书馆,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网红”打卡点。
黄埔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个真正对儿童友好的空间,不是与成人世界割裂开来、一切为二的独立空间。“加强孩子和孩子之间、孩子与成年人之间、成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从这个方面来讲,社区的公共空间都是为儿童提供基本服务的良好平台和载体。”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洋看来,儿童友好城市,意味着一座城市精细度和成熟度的提升。“学会蹲下来,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坚持“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国内外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
“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系统提升的过程,倡导我们从儿童的视觉看世界,改变以惯性思维去规划建设城市。”他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成年人都能够俯下身子,听见孩子们的声音。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4.7%。在专家看来,原来城市追求发展的规模、速度,而今人们更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品质,儿童友好城市是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指标。
七人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广州非流动人口达1867.6万人,0-14岁的有259.02万人,占比达13.87%;户籍人口985.11万人,其中儿童212.69万人,占比21.59%。从数据能够准确的看出,儿童及其青年家庭构成广州青春活力的源泉。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住建、交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其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程度也使其成为一项融合式系统创新工程。坚持把儿童需求放在更重要位置,高标准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该怎么样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市政府会议审议的两份文件凸显了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多元性及在地性。综合性体现在内容全面、要素丰富,系统构建政策、服务、空间等体系;多元性体现在结合广州人口管理特点,考虑了户籍儿童、来穗儿童、特殊儿童等各类群体需求,推动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等各方力量参与;在地性体现在突出广州文化渊源深厚、儿童成长空间充足两大独特优势,把广府文化活化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同步考虑,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乡村郊野空间一体、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共融的儿童友好城市。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的实践,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理念的体现。”陈洋认为,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让儿童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是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题中要义,更是促进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标尺之一。
把儿童友好理念贯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让对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最大限度激活儿童潜能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点亮城市的未来——让儿童及其身后的家庭扎根城市、热爱城市、服务城市。
现在,旧南海县社区涌现出一批文艺创业的商户,这些新业态进驻为社区儿童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艾菲美术通过与社区、社工服务站、幼儿园的合作,紧密结合传统节庆开展“美育+科普”的公益儿童活动,通过这种趣味有益的方式,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更多家庭参与社区治理。“旧南海县社区是我成长的地方,回家创业是我的初心,对儿童友爱的过程也是人们读懂广州,热爱广州的过程。”艾菲美术创始人谢碧茵说。
儿童文学作家尼古拉·诺索夫这样描述: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
一座对儿童越友好的城市,无疑是更温暖、更包容,更有活力、更具韧性的城市。
彩虹般绚烂的跑道铺设在浓荫的树丛下,路的尽头是滑梯、走步机等游乐设施,这不是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的操场,而是校门口的一片社区小广场。小广场位于绿苑楼社区与小学之间,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烂草堆成了全龄乐园,收获了附近学生家长的点赞。
2021年底,黄埔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心联合夏港街普晖社区,共同完成绿苑楼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针对开发区二小及其旁边的环境问题,中心与夏港街普晖社区共同规划楼前口袋公园,不仅开辟上下学接送场所,社区还联合学校共同组织少先队员活动等,扩展了学生活动区域。
在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外,几乎每天下午5时,家长们便集体排好队按路线等候孩子们下课。幼儿园翻新改造后,专门设计了门前通学路线,并在早晚高峰期间提前摆好路障,形成安全的禁车区闭环管理。
门前广场上,髫幼亭里坐满了来接孩子的老人们,广场于去年完成微改造,黄埔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心根据夏港街二幼旁边的环境,在原广场铺装塑胶步道,保障幼龄儿童嬉戏安全。幼儿园对面,儿童滑梯、跷跷板等儿童游乐设施分布在街心花园里,这是附近小朋友喜爱的社区游乐场。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普晖社区“硬”“软”兼顾统筹利用资源,逐步健全面向儿童的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在绿苑楼片区,普晖社区开设的课后“430学堂”受到众多家长点赞。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普晖社区以“绣花功夫”为辖区儿童打造学习型公共空间,开展社区儿童活动项目和共建单位融合型成长服务,受到居民的热烈反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